绣娘们相互学习绣技。
一张剪纸、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巧手,在武定县白路镇,绣娘们以针为笔、绣线为墨,指尖“生花”绘出美丽彝绣,凭借一双巧手绣出致富路、绣出美好新生活。“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彝绣产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从传统的彝族服饰转向发展包具、家居饰品、礼品工艺品、商务配件等品类,让彝绣绣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绣娘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赚到钱,还能照顾好家。”白路镇彝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学芬说。
近年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优势,白路镇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彝绣车间,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彝绣车间+经营主体+订单收购+绣娘”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彝绣车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绣艺学堂,白路镇通过借助沪滇协作、招商银行帮扶等,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对绣娘的培养,由彝绣车间负责人牵头,积极寻找订单,组织绣娘、个体经营户统一绣制产品,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组织非遗传承人、绣坊、绣娘参加南博会、文博会等展会,持续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推介彝绣,提升“白路彝绣”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方便外出务工。现在,白路镇妇联经常组织刺绣培训。我参加培训后不仅提升了绣技,还学会了许多新奇的配色方法,以后能接越来越多的绣坊订单,农闲时可以轻松赚钱补贴家用。”绣娘李继美笑着说。近年来,白路镇已举办彝绣培训10余次,培训绣娘1000余人次,并通过组织绣娘参与“招行彝绣盲袋”项目,完成“盲袋”20余万个,惠及1435名绣娘,实现彝绣产值65.9万元。
特别是2023年以来,白路镇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核桃节、花山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刺绣比赛、彝族服装展演、彝族服饰展演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彝绣独特魅力,以节为媒助推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实现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白路镇共有彝绣车间1个、彝绣工坊4个、彝绣市场主体23家,共有绣娘903名,其中彝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彝族剪纸州级非遗传承人2名、彝族剪纸县级非遗传承人1名。今年上半年,全镇彝绣产业实现产值300余万元,惠及603名绣娘,实现人均增收2671元,带动10余名残疾绣娘就近就业。
本报记者 吕瑾 通讯员 崔露文
关健词:
责任编辑:张小容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4年08月19日 11:44
2024年08月19日 11:42
2024年08月19日 11:36
2024年08月19日 11:35
2024年08月19日 11:34
2024年08月19日 11:32
2024年08月19日 11:30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