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保山
  • 云南
  • 财经
  • 股票
  • 基金
  • 家居
  • 聚焦
  • 产品
  • 科技
  • 手机
  • 教育
  • 考试
  • 健康
  • 药品
  • 旅游
  • 景点
  • 汽车
  • 新车
  • 房产
  • 综合
  • 地方
  • 娱乐
  • 图片
  • 社会万象

    “咖啡致癌、草莓是最脏水果”食品安全谣言怎么治

    2019-06-28 12:44:37 来源:法制日报 浏览次数:

        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出炉 专家建议

      构建科学化立体化治理谣言模式

      从传播渠道看,2018年食品谣言及辟谣信息中69%通过微信传播,15%经微博传播。

      从谣言内容看,57%的食品谣言与食用农产品有关,例如草莓是最脏水果、吃柚子感染bp5病毒死亡、吃小龙虾得哈夫病、螃蟹与酸奶同食中毒等。33%的食品谣言涉及加工食品,如星巴克咖啡致癌、瓶装水致癌、食盐有毒等。

      本报记者 万静

      6月25日下午,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的“2019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同时,根据谣言传播热度评出的2018年十大典型谣言出炉。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炝锅致癌、用海绵做八宝粥位居谣言榜前三位。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对国外信息的谣传有抬头趋势。一些自媒体为牟取利益或煽动情绪,将国外报道、文章奉为谣言创作与传播的“法宝”。

      咖啡致癌谣言位居榜首

      星巴克咖啡致癌、吃小龙虾得“哈夫病”、酸奶含糖比可乐高,在过去的2018年,各种事关食品安全的谣言频频“亮相”,作为消费者的你,有没有中招呢?

      2018年3月30日,各大外媒报道称,美国一家法院最终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为此,国内一些自媒体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布了相关文章,直言“星巴克咖啡致癌”。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致癌”传闻中的丙烯酰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烘焙咖啡豆过程中产生的量相对较少。在美国膳食指南中,咖啡也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另外,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剂量”关系还缺乏科学依据。

      “近年来,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迷惑性强、影响面广的特点,对食品产业、从业者、消费者等造成很大伤害。”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少祯向记者介绍说。

      由于影响广泛,报告将“星巴克咖啡致癌”列为“十大食品安全谣言典型”第一名。

      此外,“大蒜炝锅致癌”谣言,因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紧密,被列为“十大食品安全谣言典型”第二名。

      2018年4月底,在某电视节目中,有嘉宾称大蒜炝锅会致癌,还拿着两种经大蒜炝锅后的菜去检验,结果显示内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引发公众担忧,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

      但事实真相是:大蒜炝锅确实会产生致癌物丙烯酰胺,该物质应尽量少摄入,但“产生致癌物”不能直接等同于“引发癌症”。许多致癌物都需要达到一定浓度,并且机体持续暴露(接触)才有可能引发癌症。且炝锅时大蒜只是配料,一人份的菜中只有几克大蒜,能产生的丙烯酰胺实在有限。

      除了上述两大谣言以外,其余八个典型谣言分别为:海绵做八宝粥、薯条治脱发、草莓是最脏水果、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生吃白糖体内长螨虫、木耳打药、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有毒、醋蛋液包治百病。

      谣传国外信息成新趋势

      报告通过对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分析发现,谣言主要具备“旧谣新炒”、“季节性”、“用癌站台”、“对国外信息夸大谣传”等特征。其中,“用癌站台”对国外信息夸大谣传等成为新趋势。造谣者经常围绕致癌物大做文章,将可能致癌的成分与一些常用食品相关联,混淆公众视听。

      此外,对国外信息的谣传有抬头趋势。一些自媒体为牟取利益或煽动情绪,将国外报道、文章奉为谣言创作与传播的“法宝”。公众对国外信息的知晓程度低,当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时,谣言可操作的空间便会很大。加之一些所谓的国外科研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看似非常“高大上”,公众的信赖感较高。因此,此类谣言的危害性更大。

      腾讯新闻较真平台主编王婧璐介绍说:“此前有调研显示,有72%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食品相关辟谣文章的阅读量普遍更高。理性的谣言鉴定体系有待搭建,专业机构应加强合作,提高辟谣效能,共建辟谣新生态。”

      根据报告调查显示,从传播渠道看,2018年食品谣言及辟谣信息中69%通过微信传播,15%经微博传播。

      目前,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明确了散布谣言的法律责任。据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介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电信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均规定,利用互联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应当承担刑事或行政责任。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强调,对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而传播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以犯罪论处。

      治理食品谣言需多管齐下

      报告显示,从谣言内容看,57%的食品谣言与食用农产品有关,例如草莓是最脏水果、吃柚子感染bp5病毒死亡、吃小龙虾得哈夫病、螃蟹与酸奶同食中毒等。33%的食品谣言涉及加工食品,如星巴克咖啡致癌、瓶装水致癌、食盐有毒等。

      对于食品安全谣言的易感人群,报告也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采信食品安全谣言程度更高;受教育程度对于食品安全谣言接受程度的影响显著;乡村人口较城镇人口更易采信食品安全谣言;中、低收入群体比高收入群体更易采信食品安全遥言。

      根据报告,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影响范围和危害有所减少,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食品安全谣言的全链条、智能化、立体治理格局还有待完善。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就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机制建立、谣言识别和科普宣传有效方式等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迪指出,食药谣言协同治理体制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传播平台、大众媒体、专业机构和普通网民的共同努力。确保食品安全,严惩食品安全谣言传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织密食品安全谣言防控网,协同构建全链条、科学化、立体化的治理模式。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董事、《中国医药报》社总经理许东雷认为,食品安全科学教育十分重要,通过教育培养比较科学理性的成熟消费者,有利于打击谣言,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他介绍,“食品安全辟谣联动平台”是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倡议组建,由“食安查”、各级监管部门新媒体、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企业、餐饮网络平台、腾讯较真、新浪微博等组成,通过整合资源,以联动形式定期发布权威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辟谣信息,致力于做好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

      刘俊海教授认为,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实现对食品安全谣言的精准治理,建立谣言认定的专门机制、程序,由权威机构与人员对不实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处理;运用好现有法律依据,加大对谣言的惩处力度;高度重视与特定地域或具体对象无直接联系的谣言治理。

    关健词:

    责任编辑:何莉莉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在这里,各种冷水鱼烧烤摊位一字排开,穿羽绒服、戴手套吃烧烤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

    2024年03月11日 14:39

      现有的灌溉用水估算方法,受到数据可用性和模型结构的约束,在全国尺度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适用性差。基于此,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新模型,

    2024年03月11日 14:37

      3月10日,湖南岳阳湘阴县2024年“和美乡村”象棋村甲首场乡镇挑战赛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鹤龙湖镇新河村举行,乡村象棋爱好者以棋会友。

    2024年03月10日 20:16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两会代表委员表达了自己

    2024年03月10日 20:00

      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8日刊宪并提交立法会首读及二读。多位香港法律界人士、智库专家就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草案反映社会各界关切,

    2024年03月09日 15:03

      三八妇女节之际,为致敬每一位“手握自己方向盘”的女司机,滴滴在多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司机开放日、女司机表彰等活动。同时,滴滴女性联盟(DiDi Women´s

    2024年03月09日 15:00

      从在雨朵镇工作的第一天起,付庆梅从产业选择、示范引领到产销对接,从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到帮着群众赚,让雨朵镇的产业在“人无我有”中实现村民的创效

    2024年03月07日 10:05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保山市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举报电话:18287516758 0875-220261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