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保山
  • 云南
  • 财经
  • 股票
  • 基金
  • 家居
  • 聚焦
  • 产品
  • 科技
  • 手机
  • 教育
  • 考试
  • 健康
  • 药品
  • 旅游
  • 景点
  • 汽车
  • 新车
  • 房产
  • 综合
  • 地方
  • 娱乐
  • 图片
  • 云南要闻

    聚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感受云南之美云南之变

    2024-03-11 11:17:34 来源:云南日报 浏览次数:

      王宁、王予波等代表围绕境内外媒体记者关注的问题认真作答。

      张克勤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3月10日上午,云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媒体开放,42家境内外媒体的91名记者到会采访。本报记者 雷桐苏 陈飞 摄

      3月10日上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向媒体开放,42家境内外媒体的91名记者聚焦云南,深入了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成效,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给边疆各族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

      在记者提问环节,王宁、王予波、石玉钢、刘非、张克勤、张文旺等6位代表,回答了境内外媒体记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云南正在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其中,云南资源禀赋独特。云南发展资源经济优势在哪里?目前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王宁: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云南发展的关心关注,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很有针对性,抓住了云南发展的关键,抓住了云南发展内生动力的问题。

      当前,云南的发展相对欠发达,但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我们的矿产资源、绿色电力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资源、生物资源等,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明显优势,这是我们未来发展、后来居上的最大潜力,我们正在努力把它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我们对标对表谋划了“3815”战略发展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云南丰富而独特的资源禀赋,在2022年底作出了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的部署。总的思路是,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发展。

      资源、园区、口岸三大经济中,资源经济是牵头的、是主干。为抓实这项工作,我们采取“五个一”的办法,即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专班、一个机制、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抓了一年多,有了阶段性明显成效,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态势越来越凸显。去年,云南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3万亿新台阶,产业投资增长10.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4%,较2022年提高9.7个百分点。这里,我举几个资源变产业的实例。

      第一个是矿产资源。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在已探明矿产中,有31种储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锡矿、铟矿、钛铁矿、铂族金属等6种居全国第1,铜矿、铅矿、锌矿、银矿等10种居全国第2。我们很多矿产储量不仅数一数二,而且勘探、开采、冶炼、制造、研发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先进的产业集群,有规上企业300多户,拥有云锡、贵金属集团、驰宏锌锗等行业头部企业,其中,锡产量占全国的70%、世界的1/3。矿产,是云南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去年,矿产资源领域产值近7500亿元,在云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个是绿色电力能源。云南是电力能源大省,不仅我们自己用,还有近一半的电力输送到省外。全省电力装机超过1.3亿千瓦,绿电占比近90%,在“双碳”背景下,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一张“王牌”。我们大力打造“绿电+先进制造业”,比如,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连续18个月保持25%以上增速,产值超过1400亿元,成为云南新的支柱产业。现在,不少企业来云南投资,首先看中的就是绿电资源,因为能有效降低碳税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第三个是高原特色农业。高原特色农产品是我们的特有资源,这与云南的气候、光照、水土、海拔有直接关系,云南是种什么长什么、好什么,好东西很多,很多朋友到云南,都看到和体验过云南的优质农产品。我们把高原特色农业当作云南的“芯片”产业来打造。

      去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茶叶、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核桃、坚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而且很多是绿色的、高品质的。比如,我们的蔬菜一年四季丰产,每年生产3000万吨以上,自己吃1000万吨,另外2000万吨输送到国内150多个城市,有的远销国外。我们的肉牛存栏近900万头,在全国位居第1。再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牛油果,80%产自我们的孟连县,还有蓝莓、芒果、夏季草莓,等等,很受消费者欢迎。这些也是增收富民的好产业,每到丰收季,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当然,我们不单单卖初级农产品,而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让增值环节多起来,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比如咖啡,我们的面积、产量都占全国的95%以上,特别是云南小粒咖啡,品质非常好,享誉国内外。但两年前,咖农卖生豆每公斤仅20来块,而精深加工后,价格就涨10到20倍。为此,我们制定“咖六条”支持延链补链强链,两年时间,全省咖啡精深加工率从不到20%提高到54%,更多的附加值留在了当地、留给了咖农。一些咖啡企业还开辟了三产,建了咖啡庄园,集咖啡种植、加工销售、制作观摩、创意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去年,保山市有5个咖啡庄园,接待游客6万人次、收入近1个亿。

      第四个是文旅资源。云南被誉为“旅游天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风光无限、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历史厚重,每个州市、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都是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去年以来,我们打造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推动旅游从观光向体验转型,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消费、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引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惠民项目。比如,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25万元,比2019年翻了近一番。再比如,楚雄彝绣,绣出了亿元产业,去年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带动5.7万名绣娘增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共同点都是用群众身边的资源、乡村的资源,带动群众就地就近致富,这也是我们发展资源经济的一个初衷。

      另外,云南的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拥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产业基础,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云南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我们发展资源经济,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资源经济的潜力,深度推进资源经济的发展,让资源经济成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中老铁路已形成对内联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对外辐射至老挝、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运输网。请问云南将如何进一步用好中老铁路带来的开放发展新机遇?

      王予波:感谢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的提问。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是爱国爱港的主流媒体,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力。我了解到,你们长期关心关注云南,多次采访报道云南,为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云南声音、展示云南形象做了很多工作,为增进滇港同胞情谊、深化两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感谢你们所做的工作,也感谢各方面记者对云南的关心支持。

      中老铁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合作项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2021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下达“发车”指令,要求我们“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2022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挝领导人会谈时强调,“将中老铁路打造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示范”。我们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制定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推动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动的重大体制创新,磨憨镇由昆明市托管后,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中欧+澜湄线”等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运输范围辐射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内31个省区市主要城市,跨境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等3000多种,全线每月旅客发送量从60多万人次增至180多万人次。截至今年2月底,中老铁路已发送旅客290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3300多万吨。刚刚过去的春节,8天时间中老铁路发送旅客71.68万人次,跨境旅客列车上座率达95%,“早上在昆明吃小锅米线,晚上在万象吃老挝米粉”成为旅游时尚。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年多来,这条“钢铁丝路”承载中老两国人民梦想,让两国乘客、货物“双向奔赴”,促进沿线商业、人文交融共赢,成为一条与山川同美、不断造福沿线人民的国际大通道,黄金线路效应日益凸显,云南对外开放的格局为之大开。上周我访问老挝,听到使领馆同志介绍,老挝老百姓对中老铁路评价特别高,大家都把乘坐中老铁路作为一种新体验。访问结束后,我乘坐中老铁路客运列车返回昆明,期间与乘客交流,大家对中老铁路赞不绝口,表示不仅体验了中国速度、感受了中国服务,更领略了中国之美、见证了中国之变。

      展望未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云南开放发展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中老铁路的幸福快车将载着沿线群众加速奔向幸福生活。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统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有4个方面考虑:

      一是畅通大通道。加快建设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搭建实体化运营和组织中心,推进中老泰引领示范通道和中缅通道建设,配合做好中越跨境标准轨铁路联通,推动中老铁路跨境客运“一地两检”、跨境货运“两地一检”监管模式早日落地,实现系列跨境多式联运常态化运行。

      二是培育大物流。提速昆明国际陆港建设,积极申建陆上边境口岸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智慧口岸云南标准,形成国内1天送达、南亚东南亚国家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13快货物流圈”,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三是发展大产业。加快把区位、资源、生态、劳动力等优势整合塑造为综合优势,深化部省、省际、央地合作,聚焦成本敏感型、市场导向型、原产地需求型、战略性资源进口加工型等产业,动态优化支持政策,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点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向云南转移,构建以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引领,以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为重点,全省若干重点园区为支撑的“2+3+N”发展格局。刚才,王宁书记介绍了我省资源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在产业发展上,聚焦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着力构建符合云南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促进大开放。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度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减灾减贫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实施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持续讲好中老铁路故事,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讲好中老铁路的故事,需要媒体朋友们的持续关心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注云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营造良好氛围。

      新华社记者:云南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全国脱贫县数量、重点帮扶县数量和脱贫人口最多的省份。请问云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石玉钢:关心收入,体现真情,是真关心。感谢记者朋友对云南的关注、对云南农民和云南脱贫人口收入的关心。

      云南重点帮扶县占全国1/6,监测对象占全国1/8,易地搬迁人口超过全国1/10。其中,万人以上搬迁点占全国2/7。靖安安置区安置了40019人,比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总人口还多,可以看出我们巩固脱贫任务有多重。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一件事”。我们牢记嘱托,牢牢守住这条底线,从“时时放心不下”逐渐到“事事心中有数”,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此,我们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鲜明地提出: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二三”。

      所谓“一”,就是“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总结推广“十种模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像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模式就是新探索。我们还提出了“三个一律”,即凡是使用衔接资金的、凡是使用沪滇协作资金的、凡是流转农民土地的,一律必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所谓“二”,就是推进农民和脱贫人口增收“两个三年行动”。就农民收入讲,2015年,云南人均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2%,去年是75.4%,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可以看出趋势来。从脱贫人口收入讲,2015年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少5457元,去年少17元,8年提高66.1个百分点。

      所谓“三”,就是分三步走。2022年消除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共62万人;2023年消除8500元以下的,共29万人;今年,要消除1万元以下的,有3.5万人。

      我们进一步提出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

      就业方面,坚持转移就业与就近就地就业“两手抓”,特别是以家门口产业推进家门口就业,像楚雄彝绣带动5.7万绣娘人均增收2万元至4万元,昭通天麻带动10多万人就业。

      产业方面,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坚持“六个一”,壮大“1+10+3”产业,其中有8个全国第1。

      习近平总书记用“绝无仅有”定位云南农业,云南农业投资已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说明云南农业是大文章、大有可为。这是我们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的底气所在,也是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规模性返贫的信心所在。

      人民日报记者:2022年,云南省委部署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鼓励干部担当作为,以干部思想作风之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两年时间过去,全省干部作风、能力方面有什么变化?后续云南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刘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云南到2035年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比别人更快一步,才能赶上来。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2022年部署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抓住干部这一决定因素,以干部作风转变和能力提升来确保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两年多以来,云南广大干部的作风和能力有了5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干部的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学习贯彻并开展全程跟踪问效,云南各级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

      ——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更加明显。省委带头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鲜明提出“一把手”要当好“施工队长”,五级书记同题共答,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4万余件。

      ——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从全省129个县(市、区)委书记中选树10名优秀县委书记,通过选树典型、表扬先进,营造以干部之干带领全省各族群众拼搏奋斗的浓厚氛围。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过硬。昆明托管磨憨镇推动磨憨—磨丁跨境合作区加快发展;集中研究解决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问题,2023年集中式光伏新增并网规模跃居全国第1;创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系统正式上线不到1年的时间,已为5.1万户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900多亿元。

      ——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去年,云南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建立防汛“1262”叫应机制联动省到乡、村,2023年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3。

      作风和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谁干事就支持谁、谁干成事就重用谁,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下大力气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继续在实践中发现选树先进典型,将“两场革命”推向深入,唱响实干兴滇的主旋律。

      中新社记者:我们知道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此前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故事受到全球广泛关注。请问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云南重点做了哪些工作来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张克勤: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微生物王国”,全球34个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国的3个都在云南交汇。正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云南成为我国野生亚洲象唯一栖息地。这次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新形象,是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缩影,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目前,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一是生物多样性调查仍有薄弱甚至空白区域。二是生物多样性总体规划和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三是生态生物安全体系面临新挑战。

      在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方面,云南重点做了4个方面工作。一是在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在有效保护方面,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66个,对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生态区实行就地保护;其次是以植物园、树木园等为代表的迁地保护体系正在建设、完善或提升;再次是建成了我国首个、全球第二大的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三是在科研平台方面,建立起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各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以及野外定位观测台站正在建设提升,涌现了一大批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成果。四是在人才队伍方面,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对培养、吸引和稳定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人才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将坚持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云南贡献。

      新华社新媒体记者:云南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1/3。近年来,云南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新成效?

      张文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绘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美丽画卷。

      楚雄彝族自治州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98.3万人。近年来,我们强化政治引领、促进互嵌融合、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治理效能,团结共识深入人心,精神相亲相依、社会和谐安宁,各族群众日子越来越好,继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后,去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各族群众共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意识不断增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绿色钛等产业集群,地区生产总值达1827亿元,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排名第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413元、16846元,“中国火城·火火楚雄”品牌全面打响。

      我们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和“枝繁干壮”等工程,联动省内外州市切实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从州情出发开展大量立法工作,探索基层治理“四个一”改革,切实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如今的楚雄,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楚雄常开长盛。

      本报记者 杨猛 张寅 瞿姝宁 岳晓琼 邓清文

      本报北京专电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保山市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举报电话:18287516758 0875-220261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