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3月28日电 (杨颜慈)记者从江苏省公安厅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重新“抬头”,并借助现代科技、金融手段加速向网络发展,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政委吴祖平称,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打着“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等幌子,编造“国际梅花协会”“五洲联合国政府”“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少量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诱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被骗,尽管个体被骗数额不大,但受骗人数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几十万。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目前犯罪分子主要以“精准扶贫”“军民融合”“养老帮扶”“慈善富民”“光伏发电”“亚投行”“北斗共享联盟”“中国梦想起航基金会”等名义实施诈骗。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副总队长闵建荣具体解释称,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由来已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犯罪分子以所谓的“民族资产”需要解冻,交纳一定启动费用便可获得巨额报酬为名,开始实施此类诈骗活动。
“这类犯罪早期多采取口口相传、单线联系的方式实施诈骗,被诈骗的人数不多、案值不大,危害有限。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便捷高效的现代通信、金融工具,此类诈骗活动加速向网络发展,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且手段翻新快、花样多,诱惑性强、欺骗性大,让很多群众上当受骗。”闵建荣说。
江苏警方总结出本类型犯罪的几个特点:一是打着国家政策旗号。犯罪分子打着“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等时代主题的幌子,编造“精准扶贫”“军民融合”等虚假项目进行诈骗,具有较强的诱惑性;二是伪造政府公文证书。犯罪分子编造虚假的组织机构,伪造政府相关公文、证书和证件,制作虚假的委任书等文件,发布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虚假项目;三是虚假项目门槛低。犯罪分子发布的民族资产解冻项目,承诺一般只需缴纳几十元、多则一百多元,就可以获得数百万的巨额回报,诱骗广大群众;四是侵害群体特定特殊。受害人年龄普遍偏大,其中一些人员收入不高,容易上当被骗。
最后,警方重申:在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相关组织,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项目,全是诈骗行为。同时,按照法律规定,转发、鼓动、宣传民族资产解冻类相关信息,或组建相关微信群、招募会员、收取费用、进京聚集的,均涉嫌违法犯罪。因此,广大群众要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不转发”,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完)
关健词:
责任编辑:李芳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4年03月11日 14:37
2024年03月10日 20:16
2024年03月10日 20:00
2024年03月09日 15:03
2024年03月09日 15:00
2024年03月07日 10:0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