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保山市昌宁县鸡飞镇,一条连接4个行政村10.2公里长的水泥路即将完工。作为鸡飞镇首个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通过创新实施“123”工作法,实现基础设施改善与群众增收双赢。
“1”套制度筑基,村民自建激发动力。鸡飞镇以工代赈项目首创“村民自建”工作制度,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项目理事会,理事会搭建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财务管理等机构,打破传统“包办式”建设模式,赋予村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项目施工、务工组织到质量管理,村民全程参与,从制度设计上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了群众意见高度统一,支持项目建设、参与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2”个班子协同,镇村联动凝聚合力。项目构建理事会与镇人民政府为甲方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镇级层面由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统筹资金、资源和进度;村级层面由项目村“村两委”和项目理事会协调用地、监督质量和务工组织,镇村两级紧密配合,形成“上接政策、下抓落实”的高效机制,项目建设没有出现任何阻拦和上访问题。目前,累计用工5000余人次,务工报酬145万余元,基本实现工期过半、工程量过半。
“3”条底线兜底,多维施策保障质效。鸡飞镇以一个项目落地,着眼带动全镇10个村困难群众就近就便务工增收,精心制定务工组织方案,深入解读以工代赈政策,组织动员321名群众参与项目务工,其中监测对象56人,易地搬迁群众115人;建立“班前培训+集中供餐+动态考勤”管理制度,统一为务工群众提供午餐、晚餐,有效规避群众往返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有效推动务工群众规范出勤;采取理事会全程跟进、务工组长动态反馈、专业监理全程把关、务工群众全程监督的四方监督模式,合力保障项目质量,兜牢项目“赈济、安全、质量”三条底线。
据悉,项目预计7月底全面完工,方便上万名群众快捷出行,项目实施将有力助推56名监测对象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打通了惠民生、促发展的“快车道”,助力当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群众增收。
云新闻记者:杨艳鹏通讯员:杨绍清
关健词:
责任编辑:何莉莉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5年06月17日 11:22
2025年06月17日 11:20
2025年06月17日 11:18
2025年06月17日 11:15
2025年06月17日 11:14
2025年06月17日 11:11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