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飞来白鹇鸟,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悠扬的古歌回荡在层层梯田间,朗朗日光下,勤劳的哈尼族群众不负春光劳作田间。这个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奇观悄然换上了春装,一展生态之美、发展之美。
多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构建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保护管理机构体系,聚焦遗产要素保护、非遗保护传承、生产方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4个重点,实施旱化梯田修复等7类项目,实施梯田全要素保护,建立长效机制“挂牌保护”传统村落,沿用“赶沟人”“木刻分水”等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守护好千年梯田的良田沃土、绿水青山、农耕文化和哈尼家园。
保护发展 打造群众“金饭碗”
近年来,红河州积极探索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新路径,群众在对梯田的持续保护利用中过上了好日子。
白小林是元阳县新街镇麻栗寨村委会倮马点村村民,2016年,在外务工的他回到家乡,当起了导游。结合梯田农耕文化,白小林相继推出生态游、体验游、亲子游、互动游等新兴旅游项目,并成立旅游工作室。他也成为梯田旅游业的新农人。
“我们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梯田,也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增收致富。”在他带动下,6名当地大学生加入了团队。仅今年春节至今,白小林便创收20余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
这只是一个缩影。红河州持续开展遗产区国家AAAAA级景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不断丰富哈尼梯田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赏梯田景、住蘑菇房、捕梯田鱼等文旅项目成为哈尼梯田的旅游新风尚。
如今,梯田周边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增多。“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大力推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梯田鸭及鸭蛋等综合收益;“土司红米”“梯田印象”等梯田红米品牌不断涌现,哈尼梯田产业链不断延伸,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各地;阿者科村探索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村民通过民居、梯田、服务等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红。
好生态打开发展新天地,绿水青山正在成为村民的“金饭碗”。据统计,2013年以来,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6家,带动就业1.5万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元阳县共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19.58万亩,每亩综合收益均达5590元,受益农户50446户。
守正创新 传承农耕文化“根脉”
春日,走进元阳县攀枝花乡省级非遗工坊猛弄刺绣展示室,各式各样精美的刺绣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当地哈尼族妇女一边绣着刺绣手工,一边轻轻哼唱着民歌。
“哈尼族妇女们把素布当作画卷,将山间层层自然美景和交相辉映的千年梯田呈现其中。”攀枝花乡保山寨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卢芬介绍,“猛弄民绣”是攀枝花乡极富特色的手工艺术,以手工拉针民绣为主,融入了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这门技艺不能断。”多年来,彝族刺绣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世芬广收徒弟,悉心培养了多名传承人。通过宣传带动,村里很多妇女加入到非遗工坊,共同传承、守护非遗文化,大家不断创新,设计制作出抱枕、公文包、钱包等多种产品,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既要守好哈尼梯田的“根”,也要留住哈尼梯田的“魂”。红河州将哈尼梯田自然景观与农耕优秀文化协同保护,通过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组建传习馆和传承文艺队,奖补扶持农村优秀文艺队和民间巧匠,推动《哈尼古歌》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精彩亮相,拍摄制作《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纪录片并在央视播出,编撰出版《中国哈尼梯田文化史》《哈尼族传统节庆》等梯田文化书籍,在北京举办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宣介活动,向全国、向世界展示梯田之美。
红河州还积极开展“最美护田人”学习宣传,“火塘夜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等系列活动,举办农民丰收节、“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活动,保护传承农耕文化,讲好哈尼梯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共建共享 同心协力保护治理
2018年6月,老虎嘴梯田片区观景台右下方发生山体滑坡,景区梯田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为恢复梯田生态,攀枝花乡勐品村党总支书记卢文静组织村民采用“三犁三耙”传统农耕技艺,对老虎嘴“骏马”梯田进行修复,重现风采。
“保护梯田需要大家共同出力。”卢文静说,“正是村‘两委’、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当地村民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才完成了老虎嘴梯田的修复。”
红河州通过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组织,引领遗产区内的村民小组和村民完善村规民约、整治人居环境、发展壮大产业,协同做好哈尼梯田保护和利用工作。推动保护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健全管护措施,依法依规推进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深化对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的认识,增强“主人翁”及爱护梯田的意识,促进哈尼梯田治理和谐有序。同时,加强德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效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尚秋媛)
关健词:
责任编辑:贺国华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4年03月25日 09:10
2024年03月25日 09:09
2024年03月25日 09:08
2024年03月25日 09:08
2024年03月25日 09:07
2024年03月22日 17:12
2024年03月22日 17:10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