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在考察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事关云南、昆明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进一步为新时代云南、昆明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目标定位、赋予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同2015年1月考察云南工作时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同近年来对云南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新时代云南、昆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年来,面对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努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高质量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根据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对比,昆明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由2009年的0.273提高至2018年的0.331,提高了21.2%,经济发展质量呈现持续向好态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5.88亿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一举超过南昌、石家庄、沈阳、哈尔滨、长春五个城市,与2018年相比上升了5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昆明正处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期、历史遗留问题消化期、新旧动能转换换挡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把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稳更实,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引领,强动力、促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创新链、孵化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创新能力提升。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大力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完善“昆明高校联盟”和“昆明科研院所联盟”运作机制,着力打造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六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探索建立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为主要平台的高科技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创新产业升级。坚定不移按照“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的思路,认真谋划好产业发展年度计划,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和在建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把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制造装备、清洁载能、化工(含石化)等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把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打造成五百亿级产业。加快创新人才聚集。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编制高端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春城计划”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人才,让昆明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的向往之地。
二是更加突出统筹协调,补短板、缩差距,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将坚持区域协同、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促进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注重区域协同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特色、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主城核心区人口疏解、功能优化,增强科技研发、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国际交流等服务功能;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强化生态涵养区生态保障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化市区融合发展,合力推进滇中新区开发建设,共同打造高质量跨越发展重要增长点。联动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携手打造协同发展的滇中城市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按照“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解决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质量。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与加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进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建设,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成功模式,为全省、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昆明样板”。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积极推动三级城镇建设,扶持呈贡斗南、安宁温泉、嵩明嘉丽泽、宜良九乡等特色小镇发展壮大,由点到面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全面放宽主城区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其他县(市、区)和中心集镇落户限制,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稳步促进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长效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加强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古镇名村的保护,提升翠湖片区、“昆明老街”、官渡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传承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聚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深入挖掘郑和、聂耳和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等昆明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创作更多文艺精品、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昆明特色、符合群众需求、引领发展导向的区域文化。全方位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使昆明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力、驱动力,助推昆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护生态、优环境,打造宜居宜人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发展。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着力优化生态空间。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构建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防控污染因子、重点行业,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统筹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手段,扎实推进污水管网配套、入湖河道整治、湖滨生态系统建设,实现河道水质稳定达标,确保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攻坚,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大力推进滇池流域及西山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修复,加强北部生态涵养区保护管理,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擦亮“春城”的生态宜居品牌。努力培育生态文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森林乡村创建,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严格环保执法,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动员广大市民群众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让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意识、主动行为和良好习惯。
四是更加突出扩大开放,建通道、拓格局,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我们将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印度洋经济圈,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一个枢纽”“四个中心”“三大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昆明城市国际化水平。努力提升互联互通力。配合推进长水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渝昆高铁昆明段主线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扩大昆蓉欧、中亚铁海联运货运班列辐射范围,加快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把昆明列为互联网基础设施节点城市,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国内衔接顺畅、国际互联互通、节点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努力提升经济辐射力。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标准推进自贸区昆明片区改革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推动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高效营运,打造多元合作新平台,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将昆明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商贸要素高度聚合、经贸环境开放宽松、服务业高度发达、跨国公司数量众多的开放型经济高地。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模式和服务标准,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进“三互”通关、“单一窗口”服务和无纸化通关。以优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行“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红黑榜”考核评价工作,加快形成投资贸易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服务管理规范、法治体系健全地发展生态,努力打造一流的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提升城市吸引力。把昆明的资源禀赋、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美丽昆明建设行动,大力培育城市文化气质,积极推动美食之都建设。加快呈贡核心区、巫家坝、大渔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科学布局和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全力服务保障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精心筹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推动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城市形象实现大改善、大提升,擦亮“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努力提升区域影响力。利用好南博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发挥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作用,组织好上合昆明马拉松等活动赛事,拓展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交往,密切与南亚、东南亚、东北亚友城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推动在老挝、泰国、缅甸设立驻外商务代表处,推进“国际友城旅游联盟”“昆明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等国际性组织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和引进国际机构(地区组织)在昆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对外服务与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央媒体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知名媒体的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讲好昆明故事、传播好昆明声音。
五是更加突出共建共享,惠民生、增福祉,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全市人民共建全面小康、共享幸福生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转岗培训和失业保障,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鼓励支持“双创”活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提升教育健康水平。落实好《昆明教育现代化2035》及配套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三名”工程效应,大力实施“十百千名师工程”,深入推进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更有质量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抓实京昆、沪昆医疗合作项目,积极引入京沪优质医疗资源,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化第四批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抓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加快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昆明模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积极申报全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城市,逐步提高城镇职工重特病最高支付限额、城乡居民大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加强对孤儿、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关怀帮扶,妥善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由创建全面转向示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妥善处理民族宗教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作用,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各领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深化“三社联动”“五级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推广实施“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昆明。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奋进跨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担当作为,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程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