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保山
  • 云南
  • 财经
  • 股票
  • 基金
  • 家居
  • 聚焦
  • 产品
  • 科技
  • 手机
  • 教育
  • 考试
  • 健康
  • 药品
  • 旅游
  • 景点
  • 汽车
  • 新车
  • 房产
  • 综合
  • 地方
  • 娱乐
  • 图片
  • 云南要闻

    朱有勇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来看看他们眼中的“时代楷模”

    2019-12-31 18:31:12 来源:云南网 浏览次数: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记者 赵黎浩 摄

      12月30日,“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

      在报告会上,朱有勇真诚剖析讲述自己的初心,他深情扶贫路上的见证者、参与者、受惠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朱有勇院士科技报国、勇于探索,心系人民、造福群众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一个个触动心灵的故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令现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详细】

      《云南日报》报道版面 截图

      《云南日报》报道版面 截图

      朱有勇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刘鹤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工作。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长期扎根云南省澜沧县扶贫一线,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扶贫事业,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刘鹤强调:

      ◆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握时代要求,学习楷模精神。

      ◆要学习朱有勇院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科技报国、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学习他保持本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心系人民、造福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

      ◆要大力宣传朱有勇院士的科技扶贫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新时代科技兴农的新篇章。

      ◆科技界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楷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好的学风,真正把科技创新和人民福祉紧紧连在一起,保持谦虚谨慎,做到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详细】

      朱有勇 记者 赵黎浩 摄

      朱有勇: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就是我的初心

      报告会上,朱有勇作《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报告发言。

      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自己这么高的荣誉。

      他说:“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属于成百上千在脱贫攻坚默默拼搏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朱有勇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也是他初心的“酝酿”过程:出生于农家、当过知青的他对农民的艰辛感同身受。让农民的日子过好一点,是他最初的理想,也是他几十年来坚持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澜沧扶贫的那一年,朱有勇60岁。他说:“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但作为一名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

      在澜沧扶贫5年来,他说:“我深切地体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是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详细】

      刘元昕 记者 赵黎浩 摄

      澜沧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元昕:拉祜群众为何爱戴他

      刘元昕是中国工程院派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他说自己第一次见到朱有勇,就好奇他是如何做到和拉祜族群众没有一点距离感的。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慢慢的,他找到了答案:因为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扶贫第一线;因为他认真研究制定了“精神+产业+技能”破解贫困的科技扶贫方案;因为他为了发动群众,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因为他立足澜沧实际,把自己潜心研究十余年、世界首创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和企业,分文未取;因为他开办了免费的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为在他和众多科技工作者、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澜沧将提前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详细】

      黄惠川 记者 赵黎浩 摄

      云南农大植保学院副教授黄惠川:他躬耕力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黄惠川是朱有勇院士的学生,他回忆了朱有勇院士用23年来解答一个科研问题,为突破瓶颈在试验田里研究了7年,甚至远赴悉尼留学研究的故事。

      黄惠川说:“朱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学术上、科研上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远离功名浮躁,不要仅仅为了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制约农业发展的真问题,尤其是农民所关心的问题。’”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2015年,朱有勇再次把他搞科研的执着和求真务实精神放到了扶贫领域,一次次翻山越岭走访调研,一次次下到田间地头亲自实践指导。很多老师同学都不理解,朱老师却耐心地开导大家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科研不仅在实验室里,也在田间地头。论文不能光写在纸上,还得写到大地上。”【详细】

      李娜努 记者 赵黎浩 摄

      澜沧县竹塘乡大塘子村村民李娜努:我也是院士的学生

      李娜努,是朱有勇开办的第一期院士专家指导班面试到的唯一女性。她怀着7个月身孕,赶到面试现场“抢”学习名额,并在面试通过后坚持参与培训学习,从一名害羞的拉祜女子成长为致富带头人。

      她清楚的记得,朱有勇始终坚持把培训课讲得简单易懂,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技术。一次,在林地里开展技术实操时,遇到了下雨,大家都担心朱有勇不会来了。然而,年过花甲的朱有勇却拄着树枝,高一脚低一脚的来到了三七地,不顾大家的搀扶,抹去满脸雨水就开始教学,还亲自带着大家一起种,满身都是泥土。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教会了李娜努等学员们,朱有勇也要求他们带领更多的乡亲种好才是真的好。

      现在,李娜努严格按院士教的方法种植三七,今年收入6万多元,她自己也抽空去帮助乡亲们种植三七,当被问及是在什么地方学的技术时,李娜努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朱院士的学生。【详细】

      杨华 记者 赵黎浩 摄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杨华:“农民院士”的农民情怀

      杨华说,其实朱有勇特别不爱面对媒体,每次联系他采访,他总是会问一问原因,如果是与他个人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关,他会说:“这算了,我没有做什么,不要报道我个人”,如果是与农业科普、农村发展的话题相关,他会说:“这个,可要说一说”。

      他始终愿意为农民发声,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是本分。为了不伤害农民的利益,他主动在8400元一公斤时主动叫停了澜沧林下有机三七的竞价,因为:“三七价格过高,老百姓就吃不起了,这违背了我们的初心,吃的人多,种的人也就多,生态三七产业才能发展起来,这项绿色的技术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为了带领农民脱贫,他一双胶鞋、一身迷彩服,走遍了澜沧的山山水水,踏遍了拉祜山寨的田间地头。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听说澜沧县将要脱贫,老乡们担心澜沧脱贫后,朱院士和他的团队就要离开这里,拉祜群众点燃篝火,围住朱院士唱起了拉祜民歌《实在舍不得》,“我会唱的调子象山林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的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实在是舍不得”。

      那一刻,朱有勇院士和乡亲们的眼里一起泛起泪光。【详细】

    关健词:

    责任编辑:张杨军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3月10日上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向媒体开放,42家境内外媒体的91名记者聚焦云南,深入了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

    2024年03月11日 11:17

    3月10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代

    2024年03月11日 11:15

    耿马县贺派乡以“小公约”促进“大团结”,制定并组织群众签订《民族团结公约》,激励引导辖区内各族群众做边疆民族团结的维护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2024年03月11日 08:59

      依托“收信人宣讲团”“佤山青年宣讲团”“巾帼大宣讲”等形式,近年来云南临沧将民族团结春风化雨融入心田,打造具有临沧特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

    2024年03月10日 21:29

      当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云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王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云南发展资源经济,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走生态绿色高质

    2024年03月10日 21:27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昆明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营主体倍增工作会议获悉,截至2023年12月,昆明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68.20万户,同比增长40%。每千人拥有经营

    2024年03月10日 20:13

      分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营业收入122.6亿元,下降1.0%;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249.0亿元,下降6.5%。

    2024年03月10日 20:13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保山市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举报电话:18287516758 0875-220261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