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保山
  • 云南
  • 财经
  • 股票
  • 基金
  • 家居
  • 聚焦
  • 产品
  • 科技
  • 手机
  • 教育
  • 考试
  • 健康
  • 药品
  • 旅游
  • 景点
  • 汽车
  • 新车
  • 房产
  • 综合
  • 地方
  • 娱乐
  • 图片
  • 国内新闻

    网上“开炮”惹纠纷 两起法院判例判决结果为何不同?

    2023-04-20 15:15:45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

        为闺蜜出头大骂“渣男”;写学术研究文章质疑职业打假人——

         网上“开炮”惹纠纷 判决结果各不同

      阅读提示

      两起法院判例,都涉及社交平台言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原告一起胜诉一起败诉。法院指出,应当廓清网络言论自由与侵害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的边界。

     

      信息时代,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公众发声、表达观点、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社会大众有在法律框架内,对公共话题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自由。另一方面,个人如果不履行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发表不当言论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的,就应承担侵权责任。

      记者日前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获悉了两起判例,对廓清社交平台言论自由与侵害他人隐私权及名誉权的边界,具有积极指引意义。

      闺蜜为好友发声被判侵权

      重庆市民赵某与孙某系闺蜜,在孙某与钱某谈恋爱期间,三人有较多的往来。后来孙、钱感情破裂分手,当天,孙某向赵某发送信息,诉说了很多与钱某恋爱及分手的细节后自杀身亡。赵某认为,对于闺蜜的轻生,钱某难辞其咎。

      随后,赵某在其个人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10余条与孙某、钱某相关的信息。其中一条信息内容为“孙某是被PUA的!”并@某明星。经某明星转发后,该事件成为热点话题。赵某发布的其他信息内容包括“我不觉得钱某有什么好洗(白)的”“必须要PUA渣男钱某付出代价”“希望你死一万次”等文字描述,并附有孙某生前与钱某或亲友的聊天记录,赵某与孙某其他朋友的聊天记录等截图。

      钱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诉至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赵某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支付维权合理开支等。

      法院审理发现,该事件发酵后,赵某的前述个人社交平台账号评论区有大量诸如“他值得死一万次”“让他社会性死亡都算轻了”等内容。同时,钱某的前述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及其工作店铺账号、大众点评网账号评论区内均出现大量针对钱某及其家人谩骂的内容。该10余条信息点赞量、阅读量、评论量高达上千条。相关话题有近2.9万人讨论,1.3亿人阅读。

      法院审理认为,赵某无权未经当事人同意,公开发布涉及他人恋爱相处细节、倾诉情感体验片段的私人信息。且赵某作为非情感亲历方,在无充分证据情况下,对钱某使用“渣男”“洗白”“PUA”等侮辱性用语,过度传递孙某死亡与钱某密切关联的信息,其言论欠缺客观中立,超出审慎、善良合理范围,明显不当,损害钱某名誉。因案涉信息已删除不可见,法院遂判决赵某赔礼道歉、支付钱某维权合理开支。赵某不服,提起上诉。

      近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赵某以自身观点评述他人情感关系,对钱某使用侮辱性用语,影射钱某与孙某死亡有关联,其言论具有引导性、欠缺客观中立性,已逾越网络言论自由边界,侵害钱某名誉权,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司法应最大程度保障学术自由

      无独有偶,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法院前不久也审结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结果原告败诉。

      法院审理查明,赵某于2022年5月16日,在网络平台发表名为《警惕职业打假人变“恶龙”》的文章,从“重庆忠县王女士销售150碗熟扣肉”被职业打假人起诉到法院被判罚10倍赔偿这一新闻事件说起,指出“职业打假”现象已超出法律上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初衷,提出立法上应反思和调整,司法上应进行个案矫正和补偿的展望。

      该文章举例多次提到职业打假人邓某。邓某认为赵某的文章使用“恶龙”“牟利”等词语对其污名化,使用“职业打假人”称谓对其标签化,严重侵犯了他的名誉权。邓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赵某删除文章、赔礼道歉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法院认为,社会大众对他人行使舆论监督权利而发表的言论,应当具有较高的容忍度。“恶龙”“牟利”等词语,属于常用的监督或质疑用语,不具有明显侮辱性。社会大众对职业打假人褒贬不一,无论从词语本身性质,还是从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看,都不属于侮辱性词语,遂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在判词中特别强调,“学术研究应提倡开放性和包容性,只要研究过程和结论不构成对他人权利的实质性侵犯,司法应当最大程度保障学术的自由”。

      切莫混淆名誉权和名誉感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名誉权依法受到保护,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网络社会的兴起,让很多人在网上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以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也有一部分人在争吵、纠纷中自认为名誉权受到侵害,事实上这是对名誉权‘会错了意’,混淆了名誉权和名誉感。”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根据民法典,名誉权是指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而名誉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个人对自我价值的主观感受。名誉感并不属于法律评价范围。

      李建认为,在钱某与赵某名誉权纠纷一案中,赵某在个人社交平台中,发布10余条信息对钱某进行攻击,让社会对钱某的名誉进行了贬低,侵犯了其名誉,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赵某撰写职业打假人大数据报告,没有恶意贬低邓某名誉,只是让邓某觉得自己的名誉感受到侵害,故其提出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

      为此,李建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对他人进行评价,均须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否则就会侵犯他人名誉。同时,网络上对客观事实的客观描述、评价,或者善意的批评,通常不会被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应正确看待,避免徒增讼累。

      李国

    关健词:

    责任编辑:杨艳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

    2024年03月11日 15:26

      经过泄压、排水等工作,3月10日夜间,记者在供水管道抢修现场看到,抢修人员对管道剩余的空管水进行最后的清理,随后对漏点进行包封,测压正常后恢复通水。负

    2024年03月11日 14:38

      中国天气网讯 今起三天(3月11日至13日),北方大部以晴为主,持续回暖,到14日前后,华北等多地最高气温或升至20℃左右。不过上述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时段

    2024年03月11日 14:35

      沿海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前沿,长达3.2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港口、码头和重要企业、设施、旅游景点密布,人员密集。公安机关以打击涉海违法犯罪为关键,以

    2024年03月11日 08:58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2024年03月11日 08:56

      3月9日至10日,21个入围项目由相关负责人逐一进行汇报。这些考古发现从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一直延续到400多年前的明代墓葬。汇报会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

    2024年03月10日 20:04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议案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郭振华在北京介绍,截至3月8日12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

    2024年03月10日 10:01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保山市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举报电话:18287516758 0875-220261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