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爱国侨领梁金山——
为抗战捐款直至胜利(侨界关注)
云南保山的梁金山故居。中新社发
“窃思人生斯世,要做个模范人物。”这既是缅甸爱国侨领梁金山在90岁高龄时写下的对子孙后辈的告诫,也是他奔波一生的人生总结。
从早年困苦,到他乡立业,梁金山的成长堪称艰难。正因如此,当他成为一方巨富后,仍心怀桑梓,不仅平日里慷慨助人,还出资修桥,便利家乡与外界往来。抗日战争期间,这座桥也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要塞。
抗日战争期间,梁金山发出“国亡即家败”之呼,为支援抗战奔走,甚至不惜变卖家产,筹集抗日物资。直至晚年,梁金山仍以一己之身,奔波于家乡建设。
近日,梁金山之女梁有玲接受采访,讲述心目中的父亲,还原梁金山波澜起伏却甘于平凡的一生。
奔走他乡
1882年,梁金山出生于云南保山的一个小山村,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只得独自一人抚养梁金山四兄妹。
母亲的辛苦被年幼的梁金山看在眼里,7岁时,他已经开始上山割马草,卖给马队做饲料,换得微薄收入补贴家用。
临近边境,当地人多有外出赴缅甸打工谋生的情形。1900年,18岁的梁金山也为了家中生计,开始赴缅做工。
“他这一路上十分艰辛,帮人赶马、做码头工人、做火车司炉,什么活计都做,直到最后到了邦海银厂做矿工。”梁有玲说,在她小时候,父亲梁金山常在家中的火塘旁,一边烤火,一边给孩子们讲他当年的经历。
她说,在艰难谋生时,父亲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吃苦耐劳,用心钻研每一份工作的技术技巧。在银厂,梁金山逐渐学会了勘察、采矿、炼银等技术,又因对工友十分热心,被选为工头。
逐渐站稳脚跟的梁金山没有忘记家乡父老,每当有乡亲到缅甸打工,梁金山都愿意提供工作机会。若是有人想要离开,梁金山也会额外给他们一笔盘缠,叮嘱他们回到老家后,可以做些小生意,解决生计。
1907年,在缅甸已经有些积累的梁金山在当地参与开办合资银厂,同时组织修建铁路公路,畅通贸易渠道,发展中缅贸易。
一日,在银厂矿山巡查的梁金山在矿洞口发现了一些掉下来的土石,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矿洞可能要塌方的迹象,于是他指挥矿洞及周边的3000余名矿工撤离矿区并暂时停工。
矿工们担心不工作会影响收入,犹豫不决,合资的英国方面管理人员也反对矿场停工。梁金山随即表示,停工期间的工钱照发,且由他一人承担,方才平息争议。
矿工们撤出没多久,矿洞发生垮塌,梁金山因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又果断执行避险措施,得到了英国王室的接见,并被任命为银厂总经理。此后,梁金山在当地声望日高,成为当地华侨社团侨领。
家国同心
“吾多年谋生海外,凡我同胞均视之如亲骨肉,外人欺辱如刀割,我心恨之入骨,愤而不平。国难八年,我一心献国,国亡即家败。”这句出自梁金山《告诫子孙书》的家训,如今列于云南保山方家寨村的梁金山纪念馆墙上。
对梁金山来说,这番恳切言辞并非空喊口号。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入中国东北。远在缅甸的梁金山听闻后,一边号召华侨抵制日货,一边组织华侨为抗战捐款。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梁金山捐资四千两白银,支援保卫上海;1934年,梁金山又向保卫北京的东北军部队捐献五千两白银。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梁金山在缅甸成立了缅甸华侨抗敌后援会和中华民国缅甸救国联合会,继续宣传抗日救国,募集物资支援抗战。
而在跨越边境、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上,也有一座承载着梁金山拳拳之情的“抗日功勋桥”——惠通桥。
惠通桥位于云南保山,横跨怒江,始建于1932年。当时,当地人渡江主要依靠滑索,风险大且效率低,经常往来两岸的梁金山早有建桥之想。
1935年,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梁金山捐款建造的钢缆吊桥落成。为捐建这座大桥,梁金山变卖了两个商号和一家工厂筹措资金,又请外国工程师设计桥梁,组织车队、骡马和人力,将建桥材料辗转运至江边。整个建造过程持续3年。
梁有玲说,大桥落成时,当地民众间就流传起“桥是金山桥,一年修万年牢”的说法。有人建议将大桥命名为“金山桥”,却被梁金山婉拒。“父亲说,修建这座桥是为了便利两岸民众往来,发展中缅贸易,互利互惠,所以要叫‘惠通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障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需求,连接中国昆明和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开始修筑,跨越怒江天堑的惠通桥作为其中关键一环改造扩建。
1942年,日军大举南侵,缅甸告急,一批国际援华物资滞留当地,梁金山调配其公司三个车队120辆卡车昼夜兼程,为国内战场及时抢运物资10余万吨。
及至后来缅甸沦陷,为争取天险屏障阻碍日军进犯,惠通桥被炸断。待到1944年为滇西反攻修复惠通桥时,梁金山再次出资,因为他当初就坚信:等到抗战胜利,惠通桥是要修复的。
此外,梁金山还为抗战陆续捐赠了80辆卡车和一架飞机,认购了一半以上云南发行的“救国公债”,并坚持每月捐款直至抗战胜利。
梁有玲说,父亲平日叮嘱子女最多的话就是要热爱祖国,有国才有家。她回忆说,梁金山晚年时,曾有人问他为国家捐出多少钱,“父亲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把一切都献给祖国,从来也不记账”。
俭德传家
虽然梁金山事业有成,但在梁有玲的记忆中,父亲总是过着朴素的生活。“有时他的衣领、袜子破了,就叫我帮他补了又补继续穿,可以说他对自己十分严苛。”
据说,日军进攻缅甸时,曾意图抓捕积极支持抗日的梁金山。一次,日军在院中见到穿着朴素的梁金山,把他当作随从,询问梁金山的下落,他也因此抓住了逃命的机会,回到了家乡。
在子女教育上,梁金山十分严格,他告诫子女独立拼搏,要“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但在对待他人时,则要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家中长辈告诉梁有玲,父亲从前在缅甸时,每逢返乡,总带着些金银布匹等物件,又总是在返乡的路上用来接济穷苦乡亲,最后到家时往往所剩不多。
“他做这些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来路。”梁有玲说,父亲当年赴缅谋生,一路上得到不少乡亲照拂。一次,梁金山饿着肚子路过一家凉粉摊,摊主大妈听说他的经历,不仅没有收钱,还将当天卖得的铜钱全部留给他用作路费。
于是,心怀感恩的梁金山选择将善意传递下去。梁有玲回忆道,儿时同父亲外出买柴,“人家卖3块,我爹要给5块,他说,乡亲砍柴不容易,多一块是血汗钱,再多一块是脚步钱。”
梁有玲表示,晚年的梁金山仍未停止工作,修路、找矿、建设体育馆、引进咖啡种植、维护文物古迹,还多次婉拒政府为其提供车辆的安排。
耳濡目染之下,梁有玲也继承了这份乐于助人的精神,她先后为家乡和工作地大理的学校捐赠了太阳能热水器、桌椅、电脑等生活学习用具。2021年,位于云南大理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梁有玲的女儿也第一时间组织了物资运往灾区。
谈及这些经历,梁有玲说:“父亲身体力行做到了‘要做个模范人物’的家训,作为他的女儿,我虽无法企及他的成就,但仍希望能为社会作一份贡献,我也会将这份心意传承下去,让后辈们继续践行他老人家的精神。”
(来源:中国侨网)
关健词:
责任编辑:钱昌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5年08月08日 11:30
2025年08月08日 11:27
2025年08月08日 11:15
2025年08月08日 11:13
2025年08月08日 11:12
2025年08月07日 16:00
2025年08月07日 15:19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