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8月21日电 (王坚 殷建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1日通报称,今年7月中旬以来,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简称“岛礁中心”)驻站科研人员在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
海洋中的儒艮(资料图)。南海海洋研究所 供图
儒艮是海牛目儒艮科唯一现存海洋物种,因雌兽怀抱幼崽哺乳的姿态被民间称为“美人鱼”,是全球最古老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浅海区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这种体长可达3米的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对维护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其摄食行为能促进海草更新,维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儒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8年,海南省东方市发现的死亡儒艮是中国大陆最后一次目击记录,2022年,儒艮被宣布在中国大陆沿海功能性灭绝。
南海海洋研究所介绍,今年7月8日,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巡视人员首次在海岛西南方海域发现浮在海面换气的“大鱼”,并在其后近一个月内持续观测到其在该海域的活动;8月2日至3日,巡视人员与驻岛科研人员两次近距离观测到“大鱼”在该海域活动,并采集到影像资料。
相关资料经中国科学院海洋动物专家秦耿研究员、李松海研究员鉴定,正是在中国大陆沿海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儒艮。
8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再次共同目击了儒艮在海面的活动情况。这是近半年来,在永暑礁继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玳瑁、绿海龟等活动后,首次在该海域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儒艮的持续活动踪迹,这不仅填补了该海域的物种分布空白,更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有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儒艮通常喜欢成群活动,常以2至3头的家族群形式出现,此次为何单独“流浪”至此尚待监测研究。
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星宇指出,永暑礁形成的珊瑚礁、浅海海草床、沙滩产卵场等丰富生境,支撑了海洋生物的栖息与繁衍,也是南海岛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育的有力佐证。
据了解,此次发现得益于南海海洋所与驻岛环保部门构建的岛礁安全运行长期联合监测体系。岛礁中心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深化岛礁中心与驻岛环保部门的合作,强化南海岛礁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研究,为岛礁陆海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完)
关健词:
责任编辑:张恒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5年08月21日 14:42
2025年08月21日 14:34
2025年08月21日 10:39
2025年08月21日 10:37
2025年08月21日 10:31
2025年08月20日 15:02
2025年08月20日 14:57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