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乡亦故乡,一位上海援滇干部的保山答卷 (闵保情深 山海同心)
“这是金钗石斛,花型大,白色中带淡紫色”“这种石斛的茎是纺锤状,像击鼓的槌,所以叫鼓槌石斛”……在龙陵县石斛花卉交易展示中心,正在介绍石斛花卉的人,既不是销售人员,也不是龙陵本地人,而是来自上海的援滇干部周煜斌。2022年7月,他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来到云南保山,挂职任龙陵县委常委、副县长,2024年8月,转任保山市委副秘书长、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小组组长。
紫皮石斛、铁皮石斛、球花石斛……现在的周煜斌已经能熟练地说出常见石斛种类的名字。令人欣喜的是,上海的朋友们在他的影响下,也能一眼认出紫皮石斛。
扶持一个特色产业
初到龙陵,周煜斌迅速切换到“实战模式”,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翻山涉水、走村串寨,很快摸透了龙陵这个典型山区县、农业县的基本情况:2800平方公里的土地、98%的山地、73.6%的森林覆盖率,山清水秀、气候温润、民风淳朴。
从繁华的长江之畔到偏远的边疆县城,对于曾是军人的周煜斌来说,这样的工作环境并不算艰苦。但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产业初级、发展滞后的现状,让周煜斌看在眼里愁在心上。
经过摸底,一组统计数据让人眼前一亮。这个约30万人口的小城,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从事与石斛相关的工作。周煜斌在心里默默盘算,如果把这个产业做好,那就能带动7万人致富,这背后更是几万个家庭的幸福。
乡村要振兴、群众要致富,没有产业做基础支撑,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于是,周煜斌深入了解了龙陵县石斛产业的整体现状,厘清“聚焦主导产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工作思路,积极支持石斛种植、品种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加工等项目,并牵线与东部地区在文旅融合、产销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2022至2025年,龙陵县每年70%以上的沪滇协作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上,仅石斛产业就连续投资4000余万元,特别是助力了石斛花卉在新赛道上呈爆发式增长,推动石斛产业多元发展,并做大做强做优。
2023年10月,位于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的“云南龙陵石斛园”开园迎客。在这个由闵行企业承租建设,集宣传、推广、研学、消费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内,石斛花卉、石斛鲜条、石斛花茶、石斛原浆、石斛枫斗等系列产品一应俱全。
来到这里游玩的上海游客,在园区里就能体验一场石斛产品的“溯源”,“原来石斛长这样”“原来枫斗是这样做出来的”……这个展示园也成为龙陵石斛走出保山、走出云南、走入上海的生动缩影。
产品走出去、百姓富起来。3年来,在沪滇协作机制下,对保山农特产品的消费帮扶实现三连跳,2024年达到了5.17亿元,实现了联农带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打造一个示范样本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这不仅是组织交给的任务,也是周煜斌来到边陲之地的使命与责任。秉持着这一信念,周煜斌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调查研究,只为找到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匹配当地产业方向、利于当地百姓增收的沪滇协作项目。
为什么是龙江?那是周煜斌用近1万公里的调研路确定下来的答案。从项目筛选立项、规划选址、建设验收、效益机制设计等各个环节,周煜斌全程跟踪。
龙陵龙江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打造,无疑是成功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会场活动在龙江举行,农民丰收节、稻花鱼节期间,当地接待游客35.8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独具龙江特色的假日经济,先后登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
最成功的,还是来自当地百姓的认可。2024年稻花鱼节,周煜斌回到龙江稻田公园参观,在与一名游客擦肩而过的瞬间,他听到对方操着当地口音在打电话:“我今天在龙江旅游呢!”稻田公园旁的岩静农家乐,每天毛收入1万多元,老板滕安静最感谢的是这些来自上海的亲人们,“正是沪滇协作的投入和打造,让来到龙江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
这些变化,让周煜斌感触良多,多年的探索实践,推动龙江全域的自然景色逐步变成了人文景观。群众从心底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对上海援滇干部最大的褒奖。
在周煜斌的脑海里,他还有一幅更宏伟的文旅新蓝图。“我们通过沪滇协作,可以将已建和在建的特色点位进行串联,形成农文旅环线,看龙江万亩梯田,喝潞江坝小粒咖啡,品昌宁古树红茶,住施甸特色民宿,体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让游客来得了、有去处、能体验、留下来,感受‘旅居保山’的独特魅力。”
推动一轮园区共建
2024年12月2日,当拿到保山市闵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时,周煜斌很激动,这是他现场办公盯出来的结果。短短25天,闵行与保山就实现两地轻资产管理公司组建和管理团队选派。这也是两地贯彻落实上海市、云南省“16+16”产业园区共建机制,实打实的有效举措。
产业协作,是东西部协作进一步走深走实的关键和重点。为了把两地新一轮园区共建工作做出特色,周煜斌和保山小组、各园区的同志一起,深入研究保山产业园和其他各县(市、区)园区情况,联动闵行莘庄工业区,探索建立了“两园共建、多园对接”的“1+1+4+N”大联动格局。制订《关于深化闵保产业园区共建的若干措施》17条,创新了“四联四共”“三单管理”“公司运作”三项工作机制,助力共建园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管理水平上实现有效提升。
3月26日,保山市与闵行区采取“联合考察+联合招商+联席会议”形式召开闵保园区共建会议。并举办了投资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话会暨保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推介会,东部90家生物医药企业参会,17家企业与保山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投资协议,总投资额11.7亿元。
同时,积极开展独立小分队招商或两地联动招商活动,先后组织了“咖啡+文旅”、旅居康养等专场推介,筹备组建“沪滇协作产业协会”,两地产业协作日趋活跃和深入。
新一轮园区共建以来,在周煜斌的带领下,保山小组先后对接企业近200家,直接或参与引进企业48家,投资金额超36亿元,到位资金4.29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助力一批人才成长
周煜斌了解到,在龙陵一家土特产品加工厂,来自珠海的客户连续几年都预定了几十万元的核桃油,而企业负责人却从没有主动去了解过背后的缘由。
做企业,最重要的是开展市场调研,只有不断根据客户的需求推出产品,才能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我的产品为什么受欢迎,他却从未追问。”这让周煜斌感到震惊。
在工作过程中,周煜斌发现,需要转变的还有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很多干部并不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有‘向山要路、向天要水’的顽强与坚毅,却苦于没有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想法与眼界还是受限。”
提升边疆干部的治理与服务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帮“销路”不如帮“思路”,在推进工作时,周煜斌带领龙陵干部赴上海、浙江实地考察,深入学习上海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在项目现场,他总是让干部群众思想碰撞,再将个人的想法与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实现“输血”与“造血”双轮驱动。
得益于周煜斌的牵线搭桥,更多来自闵行乃至上海的专业人才开始进入保山。闵行区医生开展组团式帮扶,保山3家医院借助援保专家团队建成1个劳模工作室和12个专家工作站,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3年来,闵行区共选派15名干部、122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保山市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保山市91名干部、194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闵行区挂职学习,干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周煜斌看来,3年的“授人以渔”或许不足以让这里“逆袭”,但如果能培养一批人才,留下一个个可供借鉴的解题思路,唤醒发展的内驱力,这里的未来肯定会有所不同。
在援滇即将结束的日子里,周煜斌依旧忙碌着,边角微卷的工作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列着要交代给下一批援滇干部的事项,或者说,他始终牵挂着“尚在襁褓里的孩子”。
从上海闵行,到云南保山,20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连接上两个端点的是深厚的情谊。3年前,周煜斌积极响应“组织有召唤、群众有需要”的号召,携手妻子在援滇志愿表上郑重落笔;3年后的今天,沃野之上生机勃发,田园之间笑语欢歌,沪滇协作的情谊如同石斛的根须,深深扎进了保山这片热土,也在这位异乡干部的心间,长成了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他乡亦故乡,这片他曾倾注心血的土地,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未来。(记者 赵丽苹 李智)
关健词:
责任编辑:杨艳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5年07月23日 10:51
2025年07月23日 10:49
2025年07月23日 10:44
2025年07月23日 10:43
2025年07月23日 10:42
2025年07月23日 10:34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