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傈僳寨,与高黎贡移民喝咖啡
高黎贡移民安置点丛岗村黎明组
施忠相在冲泡“花沫原野”咖啡 刁丽俊 摄
波二妞与孩子 刁丽俊 摄
何三中一家人 刁丽俊 摄
段 楠/文 范南丹/图
二十多年前,或者更久远的时间,怒江州泸水、福贡的950多户5000余名傈僳族、怒族、白族(勒墨人)群众翻山越岭,悄悄来到保山境内的高黎贡东坡“二半山”区域,在深山里搭起窝棚开荒种地,生儿育女,他们无户口,无医疗,无教育,既存在森林火灾隐患,也存在治安隐患,是两地州多年悬而未解的难题。2015年,保山市政府组织公安、民宗、计生、卫生、教育、扶贫等十多个部门进行前期摸底调查,在省委、省政府的协调下,与怒江州进行多次协商,2017年制定了3年脱贫计划。
从2018年至2019年,这5000人放下弓弩、砍刀,先后搬进了潞江、芒宽、杨柳的8个安置点,住进了漂亮的新房。
搬进潞江镇丛岗安置点的67户455人这几年跟上了咖啡产业的步伐,生活质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一群深山里的“飞鸟”停落枝头,有了安稳的经济来源。
施忠相,做一杯有信仰的咖啡
施忠相是我们在丛岗村见到的种咖啡最成功的傈僳族年轻人。他本人并不是高黎贡搬迁下来的移民,但他在村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兢兢业业带领傈僳群众种咖啡。
施忠相2011年从云南警官学院计算机系毕业,毕业后在昆明有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从小在咖啡地里长大的他,嗅到了咖啡市场新的机遇,于是辞职回到老家丛岗,投身咖啡事业。
“我爸爸在1995年去热经所参观后,给丛岗带回了第一批咖啡苗,从2013年起,我每年从农户手里收购90多吨咖啡生豆卖到昆明、越南、美国。”
施忠相的父亲年轻时是丛岗村民小组长。在刚改革开放初期,带领村民们在山上开路种甘蔗,为了增加收入,想方设法从农场把咖啡种植技术引入丛岗村,于是世代生活在森林里的傈僳人,也加入到种咖啡的行列。
2016年咖啡生豆市场出现下滑,施忠相收购傈僳族村民的生豆时,还是做到现货现款,给大家带来实打实的收入。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当选为丛岗村委会的副主任。
在脱贫攻坚的东风下,一栋栋浅黄色的房子在潞江坝猛乃山脚下慢慢建起,2018年丛岗村黎明小组的67户扶贫搬迁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2019 年6月,以丛岗村、赧亢村103户629人为主体的赧丛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施忠相担任合作社负责人。
合作社同时也是拼多多“多多农园”扶贫兴农计划落地保山的第一个项目。项目一期投入资金224万元,精准覆盖潞江镇赧亢村、丛岗村建档立卡户103户629人,旨在帮助当地贫困户对接电商大市场,带动农货上行的同时,助力沪滇协作扶贫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农户并不掌握咖啡加工环节,都是以卖鲜果为主,收入单一。随着合作社的成立,农户们受到了专业系统培训,除了深加工需要专业设备进行烘焙外,从鲜果采摘到脱皮、发酵,再到洗豆、脱壳等环节都可以在家里完成。而合作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社员“卖一次豆,挣两份钱”。除了第一次收购,之后还会视加工销售情况,将后续收益返到社员手里。合作社仅仅成立一年就实现了盈利,给卡户带来了分红。
一开始合作社推出了“艺匠传奇”这款速溶咖啡,一经推出迅速在“拼多多”平台上成为爆款,但在精品咖啡的浪潮下,速溶咖啡利润微薄,合作社社员的分红难有起色,施忠相开始带领农户寻找新的出路。
从咖啡的筛选、晾晒,再到烘焙、研磨、冲泡,施忠相用心学习。在2020年由星巴克、云南农科院热经所共同举办的咖啡生豆赛中,施忠相荣获非水洗组第一名。
得到肯定后,合作社与热经所合作,引进瑰夏、波旁、铁皮卡等优质咖啡品种,打造了30亩“多多农园”咖啡示范基地,农户到基地引种后也种上了铁皮卡,目前丛岗铁皮卡种植超过500亩,瑰夏投产5亩年产100公斤,波旁投产10亩年产200公斤。
丛岗村海拔在700米至1700米之间,受立体气候的影响,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口感,低海拔的比较清苦,高海拔的果酸味更浓一些,各个类型的咖啡都可以在丛岗生产,加上傈僳族村民从不打农药的种植习惯,施忠相萌生了“做一杯有信仰的咖啡”的想法,合作社推出了走精品咖啡路线的“花沫原野”,这款自带田园想象的潞江坝傈僳族特供咖啡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尝到了合作社的咖啡后,纷纷表示“花沫原野”的确如其名一般在浓厚顺滑的口感下饱含馥郁的花香和清新的原野风味,主动推荐给了周边的朋友,目前合作社积累了200多名固定客户,大多来自北京、上海的家庭。
“相较于大城市对咖啡的刚需,村里90%以上的咖农不爱喝咖啡,要想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我们自己不但要会喝,而且还要喝出文化、喝出内涵。”施忠相说道。
为了让村民接受咖啡文化的熏陶,他将自己家100多平方米的仓库拿出来改造成咖啡馆,咖啡馆里放置了不同品种的咖啡豆、各类冲泡器具和大量关于咖啡方面的书籍,平日里到咖啡馆喝咖啡、学习咖啡知识及冲泡技能的村民、游客络绎不绝,慢慢地“花沫原野”咖啡体验馆成了丛岗村的招牌。
六曼公路边上常年绿树红花、咖啡飘香的咖啡馆,在2023年暑假吸引了两批来自上海的咖旅支教团,60多个青少年,在丛岗山里亲手种下一棵棵咖啡树,到咖啡基地除草,感受咖啡寻豆师、烘焙师、冲泡师、杯测师的日常,教丛岗小朋友画画、弹奏乐器,与丛岗傈僳族村民进行射弩、篮球比赛,丛岗的咖啡形象在他们心中不断丰满立体起来,丛岗的咖啡故事也经由他们传向更远的地方。
邓三夺、何三中的幸福生活
2018年邓三夺一家10口人从高黎贡山深处迁出,搬入了丛岗安置点,成了黎明组的一员。8个孩子都在适龄阶段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免去了后顾之忧。
邓三夺一家种了11年咖啡,因为不会做前期的加工处理,一直都在卖鲜果,碰到市场不好或者恶劣天气,咖啡豆没人来收,收入就很难保障。自从加入了村里的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销路不愁了,鲜果的质量也在提高。
“施忠相经常来家里告诉我们咖啡苗种的时候要注意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密,种下去后不能不管它,现在过个一两天我们就要去修剪、除草,果子变红后就要尽快采摘。”邓三夺向我们细细说道。他还说,在合作社,他还向其他咖农学习咖啡日晒、水洗的加工知识。
在黎明组,我们又走进何三中、何才妞家。
他们20年前从泸水县洛本卓乡刮然村来到高黎贡坞水河“二伴山”,跟当地人租了20亩地种包谷和咖啡。何三中说,老家刮然村地势险要,房子就挂在悬崖边,恨不得上厕所都要抱棵树才稳。种包谷的地,簸箕大一块平整的都找不到,全家7个人一年的总收入才5000元左右。2004年,经朋友介绍来到了保山这边的高黎贡坞水河,情况就好多了,至少有整块的地可以种。2018年又搬到了丛岗村,住进了新楼房,日子和以前相比那是天上地下了。
看得出何三中的媳妇何才妞是个会收拾家的人,屋里屋外干干净净,给我们泡咖啡手脚麻利。
波二妞:“女孩子读书才会有出路”
保山学院版画教师张重波是驻村工作队员,他对每一户傈僳族村民的基本情况都熟记于心,哪家有几个家庭成员,有几个适龄学生;有几亩地,在种什么,年收入多少?等等的数据都装在他心里。
逛到波二妞家门口时,他说,“走,我们去波二妞家看看,她大女儿在昆明读大学,村里总共才3个大学生。”
波二妞呵呵笑着把我们迎进客厅。她个子不高,但很壮实,那是土地和劳动培养出来的身材。她41岁,是十个孩子的妈妈。从18岁生老大,她前后生了7个女儿,3个儿子。老十才一岁半,抱在腿上宝贝着。
也许孩子太多,一家12口人的生活大事扛在肩上,她并不能准确记得十个孩子的出生顺序。进到屋里时,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小女孩跳了出来,面目清秀,羞涩地微笑着。张重波老师奇怪地问,“你怎么没去上学呢?”波二妞赶紧答,“她感冒了,老师怕传染,叫在家休息。”我问波二妞,“她是老几呀?”波二妞迟疑了一下,转头问小女孩,“你是老几呀?”哈,我们都笑了,这糊涂的妈妈。幸好小女孩还知道自己是老六,叫玉梅妞,在坝湾民族中学读初一。
波二妞的十个孩子,除了老二科里言在省外打工,老十还小,其余的都在读书。可想家里的经济压力有多大。面对压力,他们很舍得下力气,在山上租了20多亩地,种咖啡,种包谷,还养了10多头猪。经常早出晚归,中午就吃冷饭包,特别忙的季节带着老十天不亮就出门,黑透了才归家。其实披星戴月对于他们并不算什么事。
波二妞一点都不愁苦的模样,“生都生了嘛,总要一个个养大,还要都让他们读书。尤其是女孩子,读书才会有出路”。
其实,有波二妞这样认识的傈僳村民已不是少数,他们在教育上的观念与过去已大不相同——吃饭,穿衣,住房,读书,看病,政府的“两不愁三保障”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有人说,脱贫达标是相对容易的,改造社会,也就是改造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更难。但这也许才是扶贫的终极意义。
关健词:
责任编辑:杨艳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4年06月11日 16:18
2024年06月07日 22:14
2024年06月07日 19:47
2024年06月07日 19:46
2024年06月07日 19:44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