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在东河流域治理过程中,以“强化调控”为抓手,通过“三减六增”,调整优化东河流域种植结构、推广综合种植养殖模式,有效整治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东河水质的持续改善。
保山现代农业园作为隆阳区实施东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试点项目,投入财政资金548万元,推动国有企业保山保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568万元,为园区9400多亩农业基地建设完善的农业设施,植入了“智慧脑”“电子眼”“听诊器”等智能设备,使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提升了园区自动化水平。
通过科学管控,有机蔬菜种植周期缩短约15%,亩产提高约20%,亩均收益提高约20%,而每亩每年可节约用水120到200吨,节约用肥50到100公斤,节约用药800到1000克。此外,基地的每个区块范围内,都修建有一个智能尾水稳定塘,所有的农业生产尾水汇总到稳定塘里后,都能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监测,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在东河治理中,有序打出了系列“组合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制定了《东河流域“十四五”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按照“三减六增”的要求,2022年以来,东河流域累计减少非绿色有机蔬菜、地栽花卉、西瓜三种作物种植面积9957亩,增加水稻、玉米、豆类、油菜、绿肥、烤烟六种作物种植面积共39629亩。
按照“一控两化”要求,该市还制定了《东河流域畜禽养殖分区分段分步骤管控实施方案》,加强养殖规范化管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目前,东河流域31064户畜禽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36%,2022年东河流域化肥施用量较2021年减少197吨,农药施用量较2021年减少71吨,2023年也实现了持续减量。
通过近三年的整治,东河流域13个乡镇(街道)种植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更加紧密顺畅,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达到阶段性整治要求,对东河水质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东河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没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可以照搬,只能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找寻突破。保山市在东河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采取的一系列“强化调控”措施,有效削减了入河污染负荷,为东河“减负”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扮靓了东河的生态颜值,也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发展。
关健词:东河
责任编辑:张杨军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2024年03月11日 10:24
2024年03月11日 10:00
2024年03月10日 10:24
2024年03月10日 10:18
2024年03月10日 10:16
2024年03月10日 10:15
2024年03月10日 10:1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云南网警 | | 滇公网安备 53050202000001号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免责声明:九龙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